減緩與調適策略

減緩與調適策略

減緩與調適策略

減緩與調適策略

由緯創全球各廠區之相關部門鑑別氣候相關風險與機會,估算各風險與機會之管理成本和財務衝擊金額,由台北總部指派之各重大風險與機會的負責部門,進行共識會議共同決議對公司財務有重大衝擊之風險。目前緯創定義大於新台幣1億元為重大衝擊。經由「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TCCIP)資訊,針對營運總部所在之台灣區域進行氣候變遷之實體衝擊分析,就高溫、乾旱、淹水等目前利害關係人所關注的主要災害類型進行情境分析,以有利於集團未來進行衝擊調適計畫之研擬。對於緯創本身,實體災害是造成營運最大的氣候風險來源,最直接的衝擊項目是產能。相對的機會點為客戶針對綠色產品需求因而加大,可增加與客戶的合作機會並驅動研發創新能力。因此,緯創積極評估因應氣候變遷而需求升高的產品的投資與研發。對於上游供應鏈,氣候變遷風險可能帶來天然災害而影響供應商正常營運,緯創會要求供應商具備彈性交貨的能力,要求提供多個出貨點等選擇,並持續深化永續供應鏈管理作為,以提升供應鏈韌性。



氣候風險情境分析
轉型
實體
情境名稱 時間軸 參數假設 分析結果
上游(供應鏈) 緯創 下游(客戶)
SBTi 1.5℃ 2021~2030 每年減碳量達4.2%(範疇1+2)、2030 年達100% 綠電 因轉型產業轉型需求將帶動低碳投資增長,營運成本勢必提升。無法因應低碳轉型挑戰之廠商將漸喪失競爭力。 依循國際低碳轉型趨勢與法規、政策壓力,緯創建立集團2025 年綠電 80%、2030 年達 100% 目標。因業務成長致用電量預估至2030年集團用電量相比2022年將成長約1.6倍,故須擴大投資金額加速能源轉型以提高綠電使用率。 因應永續轉型趨勢,客戶將專注於提升旗下產品源於綠色製造。對於其上游供應商將提出更多再生能源目標之要求。
IEA 2°C 2021~2030 碳價:80-100 USD/ton CO2e 高碳排、高耗能供應商將面臨持續加嚴的法規監管壓力,可預期將提升營運費用而可能轉嫁於其下游客戶。 因應近年營運版圖持續擴大及業務成長等影響因素,且範疇一及範疇二中以外購電力為主要碳排來源,預估集團用電年成長至2030年,相比2022年用電量將成長約1.6倍,故須積極導入節能減碳專案與創新技術以降低電力消耗,進而可降低碳風險。 隨國際間導入碳稅之趨勢,低碳/綠色產品將逐漸擴大市佔率。預期將會有更多和上游供應鏈的合作以開發綠色概念產品或服務。在產品規格上,也將建立更多關於低碳與循環經濟的要求。
IEA below 2°C 2021~2030 碳價:90-120 USD/ton CO2e
IEA Net Zero Emissions by 2050 2040~2050 碳價:160-200 USD/ton CO2e



實體風險調適計畫
高溫
乾旱
淹水

現況

台灣新竹廠區 2018 年均溫達攝氏 22.39 度

重現期變化

10 年重現期變化:

  • 升溫達攝氏 23.3 度(RCP8.5)
  • 升溫達攝氏 23.62 度(RCP2.6)

集團整體調適計畫

預期年均氣溫將持續上升,於極端高溫情境,必要時將暫停戶外作業,或依循法規為必要處置。室內溫度除以空調系統調節,並積極導入綠建築設計以發揮最大效率。新建之越南廠,於2022年榮獲美國綠建築協會(USGBC)頒發LEED v4 建築設計與施工類:新建築(Build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New Construction and Major Renovation)銀級認證。



風險與機會鑑別

與氣候相關的風險和機會已整合到緯創的整體企業風險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ERM)計劃中,透過ERM調查的結果來決定重要重大風險並管理之,管理作法包括確定是否轉移風險(如果適用),或通過緩解活動來控制風險。

引用TCFD框架及參酌CDP氣候變遷及水問卷之風險項目。每年由全球各廠區,針對營運據點之所在位置進行特定廠址之轉型與實體風險之鑑別。所有鑑別之結果再由總部進行彙整,進行全球之影響規模與範疇評估,制訂相關策略與採取對應行動。

依循ERM的風險管理流程,輔以風險矩陣地圖(Risk Map)進行分析公司各種潛在風險及新興風險發生的可能性與風險一旦發生後的損失程度,於2021至本世紀末的時間軸中,依據資產耐用年限、潛在氣候風險和營運的產業部門及地區等因子評估各短中長期風險(短期:1~3年、中期:3~5年、長期:5~10年)與機會對於公司未來營運(含上下游價值鏈及自身營運範疇)可能造成的潛在威脅程度,進行風險與機會等級之評價並定義出風險與機會的優先順序,提出風險與機會矩陣地圖。

風險與機會分析之結果,依據「可能發生機率」和「衝擊影響」的乘積繪製之矩陣圖進行判定,其結果分為低、中、高三種風險等級。其中影響程度將財產損失的財務金額分成五個等級(極輕、微輕微、中等、重大、極重大)納入考量。對於分類為高或中等的風險列為主要風險,必須制定預防措施與改進計劃。



風險矩陣地圖
風險分析
機會分析

轉型風險

實體風險



氣候變遷財務影響分析
風險分析
機會分析
氣候變遷風險 財務影響 因應作法
再生能源需求與氣候風險法規發展 營運成本增加 (例如較高的法規遵循成本、再生能源相關成本或管理費用的增加)。考量業務擴張等因素,假設集團碳排(範疇一及範疇二)年成長率為5%(地區基準),且別無其他手段可抵免碳排,於此嚴苛情境下預估因碳費徵收法規而帶來的年度碳費成本,為:
1. 於 2030 年約 0.36-0.45 億美金(IEA 2°C scenario)
2. 於 2030 年約 0.4-0.55 億美金(IEA below 2°C scenario)
3. 於2040年約0.67-0.89億美金( IEA below 2° C scenario)
4. 於 2050 年約 1.9-2.4 億美金(IEA NZE scenario)
於全球市場進行評估,以多元途徑取得再生能源以達成能源轉型、綠色製造的願景。2023年購買再生能源憑證逾1.9億度,並透過能源採購契約(PPA)等方式採購綠電約4,659.3萬度,並於各據點架設太陽能板發電自用約1,550.5萬度,達成2023年綠電佔比年度目標66.47%,並制定逐年提升再生能源使用比率至100%長期目標。
低碳產品與服務的需求增長 產品研發與認證經費、採購費用增加 1.    協助客戶取得各類環境標章,包含Energy Star、EPEAT、TCO、台灣環保標章、中國環境標誌等。2023年協助品牌客戶取得Energy Star標章之主要硬體產品(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及多合一電腦、顯示器、伺服器、網路電話)佔硬體營收比率達82.2%,取得EPEAT/TCO/台灣環保標章/中國環境標誌之主要硬體產品佔硬體營收比率達86.4%。所有產品線100%符合客戶需求及各地區環保法令法規、能耗標章和安規標章之規定。
2.    建立永續供應鏈管理機制,確保產品或服務的碳足跡透明化並進行減量措施。
碳排放強制申報 營運成本增加 建立全球製造據點完整之溫室氣體排放量清冊及盤查系統與方法論,以每年進行溫室氣體盤查並通過公正第三方查證。
低碳新技術需求 營運成本增加 (例如較高的研發成本或專利費用的增加) 1.    激勵組織中的創新文化,並持續優化專利與技術佈局以提升競爭力。持續提升研發人員占員工比率,2023年達13.9%;2023年獲證專利383件、綠色產品專利43件。
2.    自2022年起,緯創已連續三年榮獲科睿唯安(Clarivate)全球百大創新機構(Top 100 Global Innovators™)肯定,並為律商聯訊(LexisNexis)2023台灣前20大永續創新公司。
旱災 生產受到衝擊、營業收入損失。以未採取移轉製造產能為前提,因嚴重乾旱造成停產營收損失,約新台幣 18 億至 30 億(RCP 8.5) 於新建廠址加強規劃雨水回收系統及用水監控系統,既有廠區則與當地供水業者合作,於旱災時啟動特別供水機制以維持廠區運作。持續提升用水回收率並設立短中長期目標,納入年度績效考評,以全面提升營運韌性。
颱風 生產受到衝擊、營業收入損失 於颱風來臨時,隨時掌握員工應上班或停班的規定及警報的訊息傳達;若無停班,則提供交通工具、交通津貼、或其他必要之協助以保障員工安全。
水災 生產受到衝擊、營業收入損失 既有廠房建設時已進行地基墊高處理及廠區範圍之排水設施以避免災損。在新據點擴展的選址流程中納入「天然災害評估」項目,並規劃相關防洪設施以提升營業據點之抗災韌性。
氣候變遷實體風險的不確定性 營運成本增加、影響營業收入 1.    響應巴黎協定以應對全球暖化挑戰,緯創多年來遵循SBT 1.5˚C 的減碳方法學,自2020年起設定每年溫室氣體絕對減量目標以邁向碳中和的長期目標。
2.    溫室氣體(範疇1+2)總排放量,較前一年度減量約15%(市場基準)。
平均溫度上升 營運成本增加(例如水費、電費增加) 緯創節電項目共分為六大類,分別為空調系統、空壓系統、綠色照明、管理、生產及其他。2023年節電量共計約1,792萬度,總共可減少約11,564公噸碳排放。在降低營運成本的同時,積極投入資源以降低營運活動造成的碳足跡。